志愿軍的勇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張崇岫 攝(圖文曾刊發于第九兵團畫冊《戰斗在朝鮮》)
張崇岫在長津湖戰場
71年前,張崇岫用2部相機、3卷膠卷,拍攝下了真實的長津湖戰場上的情景。他就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曾經與第九兵團的指戰員們一起,出生入死……
2021年10月8日,秋雨淅淅瀝瀝,記者前往安徽省合肥市一個普通住宅小區拜訪張老。他臉龐清瘦,精神矍鑠,見到我們為拍攝打燈布光,大步流星上前主動幫忙插插座,讓人不禁聯想到眼前這位老人,年輕時一定思維敏捷、身手靈活。
71年過去了,張崇岫熟練地記著入朝作戰圖,手繪展示給記者。
張崇岫,1929年10月出生,1942年8月參加巢南游擊隊,1945年5月加入新四軍,1949年2月進入第九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新華社報道組。1950年冬,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并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攝影組組長。他是長津湖戰役的參與者,更是記錄者。
張崇岫是戰士,先后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獲“解放獎章”“獨立自由獎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他一生摯愛攝影,對于攝影有著深深的眷戀和執著的向往。他的攝影藝術成就可與中國紅色攝影事業奠基人沙飛、徐肖冰、高帆等人并駕齊驅。
“拍朝鮮戰爭的真相”
張崇岫清楚地記得,1950年10月底,朱德總司令到山東曲阜孔廟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團級以上干部會議,并作抗美援朝動員講話。時任第九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張景華(后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給他的任務是“拍朝鮮戰爭的真相”。在山東整訓完畢的戰士們繼續北上,團以下士兵都是在去往朝鮮的火車進入沈陽時才知曉作戰計劃。張崇岫任組長的攝影組還有其他4名攝影記者,都是從上海的照相館招募而來。其中,從復旦大學退學參軍、棄筆從戎的任德志因病在朝鮮犧牲。
電影《長津湖》劇照
1950年11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跨過冰天雪地的北部山區,向南朝鮮長津湖地區前進,迎戰向北推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張崇岫 攝
穿過長津湖大橋,向其腹地前進。 張崇岫 攝
“臉頰和手凍住了,敲起來咯咯響”
電影《長津湖》中的一個情節,觸動了無數觀眾的淚點:一排排志愿軍戰士俯臥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陣地上,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仿佛“冰雕”群像。
張崇岫動情回憶,長津湖有南北兩個壩,他當時在最南面的壩,距“冰雕連”所在的戰斗中心有將二三十公里。戰斗結束后,他才聽說“冰雕連”的英勇事跡,“倘若在當時就知道的話,我肯定要去拍攝、記錄下來,激勵后人”。
電影《長津湖》劇照
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戰士們在炮火和風雪中追擊敵人。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在長津湖戰役中冒著炮火,強攻美海軍陸戰隊1師山頭陣地。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在零下30度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們穿過齊腰深的大雪,向長津湖地區集結。 張崇岫 攝
死鷹嶺位于長津湖西南,是一座海拔1500多公尺的高峰。奪下一個陣地,戰士們順著雪坡直追下去。 張崇岫 攝
電影中還有一個場景:在中朝邊境的火車站站臺上,工作人員看到第九兵團戰士身著薄薄的南方冬衣,紛紛把身上的棉衣圍巾皮靴和軍帽脫下來緊急遞給車上的戰士們。
張崇岫說,在經停山海關站臺時,滿地都是衣裳,任由戰士自取。張崇岫聽到車站廣播里的寒冷預警,果斷下車撿了一件軍大衣?;叵肫甬斈甑暮?,他仍然心有余悸。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低溫下,“臉頰和手凍住了,敲起來咯咯響”,很多戰士的皮膚一經凍黏在衣服和鞋子上,就像燒熟的山芋一樣直接掉一層皮,“真傷心,還有好多人因為手腳凍壞了而截肢”。
電影《長津湖》劇照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軍隊向號稱美軍王牌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步兵第7師等部隊展開圍殲戰。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80師戰士在冰天雪地的戰壕里準備迎擊敵人。 張崇岫 攝
長津湖滿地白雪,在拍攝時需要在反差極大的情況下設置曝光,張崇岫在手被凍得半僵的情況下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難題,且構圖嚴謹、法度井然。他和戰士們一道沖鋒,記錄下志愿軍戰士們忍凍挨餓、在膝蓋高的雪地里行軍的畫面;記錄下戰士們趁著夜色趕到預定作戰點,在雪地俯臥埋伏的場景……
“將軍一聲呼,戰士忘了苦。
一人一土豆,追到海盡頭”
當時條件限制,部隊沒有按照既定路線到達指定位置,半個月時間里沒有軍糧補給,吃的只有當地老百姓家里埋藏的土豆。由于土豆是老百姓僅有的口糧,戰士們也舍不得多吃。每人每天只有一顆凍土豆充饑,放在身上慢慢焐化了再吃。張崇岫為此創作了一首詩:“將軍一聲呼,戰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盡頭?!?/span>
和電影里描述的一樣,美軍有大量供給,包括巧克力糖和罐頭。張崇岫說,有一次,連長李昌言組織幾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敵人陣地搶回了幾十個罐頭。分得一個罐頭的張崇岫,吃了好幾天。在他眼里,連長為挨餓的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偷襲敵軍就是展現了“作為游擊部隊的靈活”。
電影《長津湖》劇照
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下,堅守死鷹嶺的志愿軍戰士。
志愿軍戰士在長津湖地區的乾磁開繳獲大量物資,俘虜大批美軍士兵。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80師機槍手掩護戰士們向元山咸興港運動。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80師正在向長津湖地區運動。張崇岫 攝
“搞攝影就要膽子大”
電影《長津湖》將近3個小時的“銀幕鏖戰”中,重型武器的對戰情節占了很高比例,特別是坦克對壘、炮彈碰擦等特效畫面重疊渲染。事實上,讓長津湖成為美軍的“死亡之湖”,讓中國志愿軍彪炳戰史,恰恰在于它是一場敵我雙方裝備懸殊情況下逆戰而來的勝利。這些重點在張崇岫的攝影作品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崇岫提起交戰那一刻,“美軍有先進的重武器裝備,我們只有手榴彈、步槍,沒有別的東西,只有勇敢”。
電影《長津湖》海報
1950年12月,朝鮮長津湖公路旁,中國人民志愿軍擊潰美國陸軍第7步兵師的兩輛重型坦克。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在長津湖戰役中被中國人民志愿軍擊毀的美軍汽車和重炮。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現場,被擊毀的卡車和美軍士兵尸體。 張崇岫 攝
被炸毀的美軍各種重型裝備。 張崇岫 攝
勇敢,不僅僅體現在戰斗中,也體現在攝影上。
張崇岫說:“搞攝影要膽子大,我的膽子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鍛煉出來的,哪里槍響就往哪跑,才能拍到鏡頭?!闭劶皹屃謴椨?,他說:“明知道前面是敵人的車隊,我卻往前跑。敵人往下跳,打得到處都是子彈,我不知道哪一顆子彈碰上自己,但是我有一個信念——我能躲掉!我從這兒拐拐,從那兒拐拐,躲掉子彈先把照片拍下來。拍下照片,馬上趴到地上,再拍三張。這就是戰爭,如果你害怕,根本就沒有辦法接近它。拍出這些照片的原因就在于我一直在想辦法接近?!?br />
考驗膽量的是,照相機的玻璃鏡頭具有反光性,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被敵軍狙擊手瞄準。張崇岫全然不怕。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和23軍的攝影記者一塊去陣地,發現美國的重機槍隨著他們的身影掃射。他語帶輕松地說,“炮彈都很好防備,只需要注意不被打到頭部”。在場的人都替他捏把汗。事實上,張崇岫在解放戰爭期間就被炮彈碎片擊中過,傷殘證上有記載。
英勇的志愿軍戰士準備向敵人發起沖鋒。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80師240團2營4連戰士們追擊逃往咸興港的美軍海軍陸戰隊一師。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長津湖北部地區外圍戰斗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某部8連戰士們拔除敵人最后一個據點,從四面八方攻入新興里。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們向長津湖地區集結,形成對美軍的包圍圈,圍殲美軍。張崇岫 攝
勇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踏著深雪猛撲死鷹嶺。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正在轉移戰場。張崇岫 攝
正是張崇岫偉大而勇敢的攝影觀——與戰場零距離,我們才能在他拍攝的作品里,看到一群群戰士仿佛從天而降,迅速地向敵方陣營聚攏的畫面;看到戰士們打得美軍丟盔卸甲,在坦克上舉手投降的畫面……
從張崇岫作品的細節中,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志愿軍戰勝美軍的核心戰術——“三三制戰術”。畫面中坡地上的戰士每三人為一組,組成一支精悍的小隊,每個小組中,三人又各有任務,他們分別負責進攻、掩護與支援。當組長下達改變陣型的命令后,他們又交換任務,不斷覆蓋戰線。特別是在同敵人展開“肉搏戰”時,采用“三三制戰術”可提高行進戰斗的效率,又避免了敵軍集中火力的攻擊,做到兵貴神速。這些電影中沒有展現的精妙之處,張崇岫的鏡頭卻一一記錄。
“我在那個地方拍過一張精彩的照片
——滿天彈道”
“我在那個地方拍過一張精彩的照片——滿天彈道。”張崇岫神采奕奕,言語間仿佛回到了戰場。“把打開B門的徠卡照相機擱在石頭底下,再用大石頭壓著它,對著陣地上空拍了一晚上,子彈來回飛,拍雙方子彈的空中軌跡。”據說,這張照片后來曾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錄作為穹頂裝飾。
夜晚只能拍到近景,一次,張崇岫用鎂粉燈打了光,拍戰壕里的士兵,偶然,洗出照片才發現拍到了遠處美軍帳篷被擊中燃燒起來的場景。但相比之下,張崇岫更喜歡滿天彈道那張,因為這是他精心策劃過的,更有意義。
1950年12月,在長津湖戰役初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80師戰士們正在與美軍激烈夜戰。 張崇岫 攝
1950年12月,在長津湖戰役初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80師戰士們正在與美軍激烈夜戰,遠處美軍帳篷被擊中。 張崇岫 攝
就拿27軍80師與敵軍激烈夜戰并擊中美軍帳篷的作品來說,面對漆黑的夜空,拍攝子彈的軌跡,需要精準的曝光控制;用閃光燈打亮近景,需要冒著被子彈擊中的危險;這張作品的構圖——體態自然、姿勢各異的戰士們在壕塹里的隊形與機槍手射出的子彈流正好構成了30度夾角,把整幅畫面分成了三等份,讓人嘆服他在戰斗緊張狀態下心態之穩,這是一種只有在大無畏英雄氣概下才能有的專心致志??!
在記者回京前一小時,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攝協主席許國按奈不住激動,向記者展示了他剛剛得到渡江戰役中“渡江第一船”的珍貴影像資料,拍攝者正是張崇岫。張崇岫回憶,參加革命多年的他在淮海戰役時剛剛拿起相機,經過渡江戰役中的拍攝鍛煉,后來沖洗出照片發現自己有做好攝影的能力。解放后,一支參加過二戰的蘇聯紀錄片團隊來華合作攝制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張崇岫在上海學習電影時與攝制組有過一周的短暫相處,并學到一些攝影經驗和技巧。
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勝利后,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59師偵察隊,與前來的朝鮮人民軍戰士在咸興港勝利會師。張崇岫 攝
張崇岫在蘇聯攝影師那里看到了很多二戰精彩攝影作品,其中一張斯大林格勒戰役聯軍會師場景的照片讓他印象深刻。身處長津湖戰役中的他萌生了一定也要拍一張“會師照”的想法。為此,長津湖戰役結束后,他獨自一人行走了四五十公里。在戰爭時期,掉隊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走慢一步很可能后面趕上來的就是美軍。為了拍到理想中的會師場景,只有一把輕式手槍、子彈兜里裝著膠卷的張崇岫,毅然決然地出發了。幸運的是,他在咸興海港遇上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59師偵察隊與朝鮮人民軍戰士勝利會師,拍到了“理想之作”。后來這張照片被中國第一套志愿軍郵票《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二周年紀念》收錄,全套郵票共計四枚。其中,第三枚《涉江追擊敵人》、第四枚《勝利會師》的畫面均出自張崇岫的攝影作品。
“歷史是遺忘不了的”
當得知我們是來聽自己萬里赴戎機,出戰朝鮮“長津湖”期間的往事,張崇岫拿出了他從檔案館抄寫而來的毛澤東主席專門致電志愿軍總部并第九兵團的電報——“九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遠大的戰略任務”。他滿懷榮耀地逐字逐句大聲朗讀,他問:“孩子們,毛主席為何評價這場戰爭是遠大的戰略任務”——他解釋說,為什么叫遠大?因為“遠大的戰略任務”的完成意味著歷史長河走到今天,這個仗打過就再沒有仗打了。他的解釋,深刻地啟發了我們。
知乎上關于長津湖之戰有多慘烈的討論,有說“慘烈到作戰雙方都認為這是自己戰爭史上的榮耀”。談及長津湖的慘烈,張崇岫一改之前高昂語調,神情變得凝重,聲音變得低緩。他輕聲道:“最好遺忘這件事情,不需要再講了,但是這個歷史是遺忘不掉的。就像我講長津湖,講天氣寒冷……”
在場的人都希望張老寄語年輕一代,張老從哀傷之中回過神來,鏗鏘有力地說:“抗美援朝的戰士是在國內經歷過戰爭的精英們,都是能打仗的人,都是從戰火中跑出來的人,都是從戰爭中幸存的人。他們到朝鮮與外敵進行斗爭,就更加團結,這是很難戰勝的中國軍隊的精神狀態”……他停了片刻,說道:“大家都要知道這一個歷史,要保衛我們這個國家,就必然要學習歷史的經驗和教訓?!?/span>
1950年冬,朝鮮元山,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駐地附近的朝鮮婦女載歌載舞。張崇岫 攝
1951年5月,朝鮮江口洞,美國士兵從裝甲車上走下,舉手向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59師戰士們示意投降。張崇岫 攝
1951年5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戰士們遭遇敵人炮火和小股敵軍襲擾,沖下云鶴山開展自衛反擊。張崇岫 攝
1951年5月,朝鮮江口洞,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59師戰士們在抱川通往漢城的公路上,以簡陋的輕型裝備繳獲美軍坦克數輛。圖為美國陸軍第24步兵師坦克隊士兵舉手投降。張崇岫 攝
1951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戰士們冒著炮火和敵人的阻擊,涉水強渡昭陽江。張崇岫 攝
1951年夏,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戰士冒著炮火,向敵人發起沖鋒。張崇岫 攝
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相機無法阻止戰爭,但能揭露戰爭”。張崇岫冒著生命危險記錄了戰場全貌和不可復制的瞬間,他的每一個鏡頭都冷靜地對準戰場,他的每一次聚焦都朝著炮火的方向……他甚至比卡帕更深入陣地。在槍林彈雨的瞬間中,他仍然做到了拍攝時焦點精準、構圖精妙、曝光準確,可見中國軍隊不輸世界,我們中國戰地攝影師也不輸世界!
張崇岫說過“煙塵穿越歲月催,少年子弟攝影老。我老了,但是圖片不老,圖片里的故事不老”……
張崇岫(右)與許國一道向記者展示戰場圖片。唐瑜 攝
“親歷抗美援朝”張崇岫戰地攝影作品展在合肥展出
9月24日至10月29日,由安徽省文聯、安徽省攝影家協會主辦,“親歷抗美援朝”張崇岫戰地攝影作品展在安徽省合肥市合柴1972當代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作為“鏡像·安徽”攝影藝術展暨“我為群眾辦實事”攝影實踐活動中的重點專題,一經呈現便收獲諸多關注和好評。
展覽共展出張崇岫拍攝于抗美援朝戰場上的58幅作品,真實反映了抗美援朝戰場全貌。國慶假期期間,先后有12萬余人前往參觀,一些人還在現場留言點贊。據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攝協主席許國介紹,此次展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采寫:唐瑜
攝像:張健夫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取得授權
怎么訂閱2022年報紙
前往郵局訂閱或撥打郵政訂閱熱線11185咨詢
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訂閱
掃描中國攝影報在線訂閱二維碼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