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出度假玩耍,還是與閨蜜死黨約會,有一個必須要進行的神圣儀式,那就是拍照。雖然喜歡拍,但每次帶著單反出門,內心幾乎是滿滿的崩潰——

在這個全民攝影的時代,如果手機也能拍出媲美單反的大片效果,外出旅行過上一部手機走天涯的日子,簡直夢寐以求。
手機拍攝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表達語言。攝影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尋求趣味和娛樂的過程,一種流行風尚。
越來越多人,甚至是專業人士,都開始認為——手機也能產生偉大的攝影作品。

此情此景之下,你還甘愿做一只手機攝影的“菜鳥”嗎?
不妨就從我們的“玩轉手機出大片”的專題開始,推開手機攝影新世界的大門吧~
手機攝影將是下一個攝影新領域嗎?
文·鄭煦妍
對“手機攝影”的種種興趣與想象,在一口氣看完《手機攝影師》(傅擁軍彭娌娌主編,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時代不同造就了觀念的改變,現代社會對各種影像的需求,使這個時代不再需要古典繪畫時期的謹慎與長期創作的態度,而更加追求類似快餐文化的實用與傳播,緩慢的審美變成了發圖的快感。于是手機比相機更具有時代的適應性,它們雖然像素低感光度不高且不易變焦,但它們日常化不刻意不呆板,隨時隨地記錄,儼然成了人們的眼與手,甚至改變著攝影者對生活的態度。

作者:KORA
攝影的方式總是隨技術的變革而革新,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以及互聯網交流平臺的活躍,使得影像傳播達到了巔峰。攝影的記錄功能作為一種如實反映視覺現實的復制手段,被手機賦予了更多現實意義:以往的記錄常常忽略攝影師本身,而手機是攝影者的私物,拍什么怎么拍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所以影像會更具備攝影者個性化的特點;紀錄類照片的重要環節是展示與傳播,手機傳播展示功能的強大正是手機攝影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今,攝影的記錄角色大多被電視新聞等“屏媒”所取代,手機拍攝方便快捷且無干擾性,相比于其他工具則更容易進入任何領域,記錄下想記錄的一切,這些特性使得手機攝影更能彰顯出攝影記錄的功能。

作者:多爸
手機攝影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記錄手段,當讀圖時代閱讀文字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手機攝影恰恰取代了以往的日記功能,成為現代人記錄自己生活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最近看張小莊在其編注的《清代筆記、日記中的書法史料整理與研究》的引言中一段鄧云鄉先生說過的話,“我最愛看古人日記,在日記中看到的大都是活潑潑的坦率自然的活人,在文集中看到的則是衣冠整齊、道貌岸然,甚至裝模作樣的假人…”這里描述日記作為文獻史料價值的意義運用到手機攝影上則更加活潑形象。生活中許多有趣的瞬間、感人的一幕或攝影者即興產生的情緒,比任何記錄方式都更直觀可信且又自然不造作,而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偶得則是手機攝影最大的魅力。

作者:黑克
抓住那一刻記錄下來,如同從“時光樹”上摘取果子,一個一個放進籃子里回家慢慢品嘗,或者與周圍認識或不相識的人一起分享。就像世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一樣,每個人都擁有著屬于自己的時光樹。這20位手機攝影師中有從事藝術設計的,有專業攝影師,也有業余愛好者,甚至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要表達的內容也是千姿百態。有的拍生活中有趣的場景,有的拍曾經去過的記憶深刻的地方;有以靜觀心的大場景構圖,也有說不盡的鄉愁與隨遇而安的心態;孩子、熟睡的人們、緊張的空氣、年輕的聲音與內心的真實。他們的影像是日常狀態下最真實的體現,也是窺見自己內心的真實寫照,他們都在各自的時光樹上找到了想要摘取的果實。

作者:盜亦俠
最近我對手機攝影也近乎著迷,然而看了這本書之后著實還是吃驚了一把,手機的功能竟然可以如此強大,拍風景拍人物,拍大場面和拍小細節,手機成了造夢的工具。無論是記錄生活的點滴還是講述別人的故事,我們總是能從手機攝影中發現真實的自己,同時又記錄下我們身邊的社會,而這些生活切片搜羅在一起,就是整個社會現實的整體風貌。

作者:劉行喆
手機攝影還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嶄新領域,雖然目前它們大多作為相機的補充而存在,但發展是必然的,新設備新功能的研究與開發只待時日。

作者:樸新成
《手機攝影師》帶給我的除了驚喜還是驚喜,書中有一句話令我記憶深刻。多爸說:“攝影關鍵靠積累而非一蹴而就,就像武林高手一樣,過了這一道坎兒,自然會進入另一個境界?!钡拇_,攝影的道路就是一個個境界的關口,看你現在到了哪里,做一個善于學習的攝影師無論用什么工具都一樣。
(刊于中國攝影報2015年3月17日3版,原文有刪節)

作者:白杉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