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1月11日,“2018華為新影像大賽獲獎及優秀作品展” 在世界最重要的攝影博覽會之一——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Paris Photo 2018)上展出。華為新影像大賽組委會及UCCA當代藝術中心聯合策展,將2018華為新影像大賽年度大獎、組別優勝獎、最終入圍獎及組委會精選等5000余件作品帶入巴黎大皇宮,完成手機攝影藝術的時代首秀。

展覽前夕,大賽組委會在大皇宮現場舉行頒獎儀式,由大賽評委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執行主席馬克?魯貝爾(Mark Lubell)、徠卡全球畫廊藝術總監卡琳?雷恩-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昌竹等為獲獎者頒獎。
除此之外,華為新影像大賽展位以2018年大賽理念“新影像,不止所見”(Inspiration in Focus)為源點,區別于傳統攝影藝術展示方式,創新式地通過多媒體形式連接北京、青島、巴黎三地的時空交錯,展現出一個個生動場景,制造出影像的無限張力。

當今社會中,人們以手機為媒介,利用來自不同時空的圖像,構建并展示當代生活方式及意識形態。處于后網絡時代的個體——無論是創作者、觀眾,還是城市中的每一個居民——都擁有與世界各地的人們時刻同步的資訊視野和信息來源。手機鏡頭與屏幕在拍攝者及觀眾眼中,均成為具備強烈視覺效能的“窗口”;而手機中的圖像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著我們,環繞在我們四周卻轉瞬即逝,使我們有時無法洞悉其中是否蘊含某種信息。繁華都市夜晚的街頭,“窗口”化身成閃爍的霓虹燈和電子廣告牌,呈現內容貌似具體,其中籠統的碎片式信息卻使其可讀性令人懷疑。然而,它們也激發了作為第二自然狀態的城市的生命力,而手機正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于是,無數色彩和形狀代替了文字和具象的內容,成為我們記憶的主宰,而“新影像”也最終成為這個時代的表征。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術的主體呈現出巨大的靈活性,創作者、創作媒介、展示空間甚至藝術品本身意義的形成獲得了無限拓展的可能。擁有一部手機,人們便成為了集用戶、消費者、觀眾、傳播者、圖像締造者和記錄者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綜合體。藝術現場也隨之在不同社會空間中被構建出來,展銷會、商場、電影院、社區、咖啡店等空間均可以成為藝術項目的發生地和文化地緣載體。在這一語境下,沒有一個空間不是藝術空間,沒有一件物品不能被稱為藝術品。相較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窗口”,如電影院屏幕、電腦、電子相框以及廣告牌等,手機是一個集成式的存在。用戶在生理和心理上對于手機的依賴遠大于其他物品。未來,手機或將成為人類身體意識和記憶載體的延伸,并在人與世界之間構建一個雙向通道:它幫助我們獲取時代的圖像信息,又使我們得以將自我意識傳遞給時代,使我們成為不斷演進的圖像歷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新影像大賽的出現恰逢其時。在華為創造的平臺上,每一位用戶創作的影像經過專業知識系統的篩選和分類,在視覺價值潛能上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在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現場,這些圖像將和一組穿越時空的影像作品,以及表達全球用戶和新影像大賽參賽者理念的文字一同展出。觀眾欣賞圖像的過程無疑是視覺認知經驗的一種積累。視覺經驗可被比作大腦中呈現的一張不規則的、由事件組成的網絡。每一張圖片都代表著一個故事,每一個圖像背后都隱藏著某種意義,而這些意義便交織形成一張張視覺經驗網絡。在現場以燈箱矩陣呈現的新影像大賽最終入圍作品展區,圖像散發著晶瑩光澤并呈現出各種藝術風格。在這些自發光的黑色匣子前,圖像仿佛觸手可及,而圖像前的觀眾正在形成記憶,成為新影像理念的下一個載體。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