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么一刻,
覺得自己的片子可以拿去參賽
結果一看到這些比賽名頭……
全球年度圖片獎(與荷賽齊名)、PDN年度攝影大賽、索尼世界攝影獎……
慫了?怕了?不敢去了?
因為你以為,獲得國際大獎的作品一定(至少)是這樣的:
拍案叫絕的抓拍
(我等凡人永遠抓不到的瞬間)
MassimilianoBencivenni,《雙重陷阱》,2016國家地理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自然類二等獎
完美的畫面
(我等凡人去不了的極地世界)
Hiroki Inoue,《永遠相隨》,2016國家地理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自然類一等獎
深刻的人文寫照
(我等凡人想不到的俯拍視角)
Yasmin Mund,《屋頂的夢想》,2016國家地理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人物類二等獎
震撼人心的場景
(我等凡人不敢去,所以拍不到的畫面)
李亞楠,《展望》,2015國家地理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人物類三等獎
攝影獎果然不是隨隨便便就拿得了的……
寶寶不哭!
有去不了的地方、有抓不到的瞬間
我們能靠套路??!
套路一:人杰地靈
我國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人文環境面貌。若你捕捉到了富有代表性的一幕,再加上美妙的構圖及豐富的寓意,那你離獲獎就不遠了。
李克,《老腔與新人》,2014《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人物類三等獎
“套路王”的正經評論:雖然是尋常的地方文化表演,可是年長的表演者與年輕觀眾的對比清晰的訴說了文化的變遷,工整的構圖加上紛繁的飄雪賦予了畫面特殊的美感。
再看這兩幅作品:
Joseph Tam,《斗馬》,2015意大利錫耶納國際攝影展黑白開放組第二名
Ngai-bun Wong,《廣西斗馬》,2014索尼世界攝影獎“國家獎”中國第二名
有同學問了:那么多精彩絕倫的斗牛抓拍,怎么獲獎的是廣西斗馬而不是西班牙斗牛?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
道理很簡單,你知道斗牛、斗蛐蛐……但99%的人可能沒見過斗馬 。
斗牛廣為人知,相關優秀的攝影作品多如牛毛,老調重彈再難脫穎而出;反觀斗馬,“走出國門”的優秀作品不見得比馬腿多,這樣的作品必然會令人印象深刻。
國內類似斗馬的習俗還有很多,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等著看這篇文章的你動起來去發現吶!
然而并不是每張獲獎作品都那么“特別”——它們對于國內觀眾來說甚至可能非常“俗氣”,但在國際上卻非常新鮮,正中評委下懷。
這些作品用親身經驗告訴你:
參賽不怕俗,評委沒見過就不叫俗。
(評委:都怪我太年輕)
同款還有:
Neville Jones,《漓江漁翁》
這不就是擺拍嘛
“漓江+漁夫=擺拍”
可是評委們在中國生活十幾年,或者土生土長的有幾個?人嘛,總有知識領域、生活閱歷的盲區。
所以就算這種在國內拍濫的題材,視角再平淡,成片再爆款,還是有拿國際大獎的。
類似的獲獎作品還有:
The Eng Loe Djatinegoro,攝于廣西漓江,錫耶納國際攝影賽色彩類榮譽獎
因此,套路王建議你這幾個題材:
云南東川老人、福建霞浦漁民、內蒙牧區老羊倌……,等你來戰。
套路二:眾生相(人,好多人)
三個女人一臺戲、一群好漢連續劇
Wolfgang Weinhardt ,2014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國家獎”德國第三名
日常生活必然是豐富且充滿故事的。生活中的細處往往能令人以小觀大,創作出發人深省的作品。
要拍出這樣主題的照片,你得會觀察,思考畫面和你想要突出的主題的契合度以及拍攝的角度。
Kelvin Yuen,《追夢的野孩子》,2015國家地理攝影大賽青年組冠軍
畫面中城市與郊野的對比引出對“發展”的反思。密集的樓宇、高度發達的城市,是否還容得下夢想的存在?
又比如,
Daniel Chia ,2014索尼世界攝影獎 “國家獎”新加坡第三名
Wing Ka H.,《安靜》,2016國家地理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城市類亞軍
“套路王”正經評論: 這兩張照片異曲同工,都以平行的角度拍攝校園建筑,密集的畫面形成了對學子生活的折射。
如果你說你找不到這么好的地方,也沒有如此獨特的構思?
沒關系,只要用心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就算不是跋山涉水的遠境、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也一樣有機會得獎:
Ali Zohari ,《越南老婦人》,2014-2015全球HIPA攝影大賽面孔(黑白)類第四名
Paulina Metzscher,《肖像》,2014索尼世界攝影獎青年組一等獎
Helen Pearson,《由此而觀》,2011國家地理攝影大賽人物類榮譽獎
以上這些熟悉的平凡面孔、尋常場景,一不小心便會錯過,實際上卻可以變成耐人尋味的作品——生活中并不缺乏好的攝影題材,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套路三:環境問題(水深火熱)
污染問題是近年攝影比賽的“寵兒”。近年連續兩屆荷賽都有獲獎攝影師選擇同一題材,而且作品相似度還挺高。
先來看這幅作品
Kevin Frayer,《中國的煤炭依賴》,第59屆荷賽日常生活類單幅一等獎
不難發現這類照片特點就是:
充滿歲月的面孔
煙囪
很多煙囪
很多冒煙的煙囪。。。
除了工業重鎮之外,大城市的霧霾問題也是關注的重點,比如這張
Sean Gallagher,《霧霾中戴口罩的情侶》,阿特金斯CIWEM年度環境攝影師比賽入圍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
這些照片在國內攝影論壇不是早就見過很多了嗎?
《苗族斗馬》
論壇用戶ID: 九萬大山
《斗馬》拿了國家地理攝影大賽自然類優秀獎?我存儲卡里一百張隨便挑。
《決勝》
論壇用戶ID: 背面
斗個馬能得獎?斗得過我的老牛嗎?
《和諧》
論壇用戶ID: 生于七月
《楊家溪農民》拿了IPPA旅游類冠軍?人與牛的感情我也很感動,改天讓評委們也感動感動。
《眾生相》
論壇用戶 ID: 潛入蔚藍
《公園午休》國家地理手機專區二等獎?拍別人睡覺都能二等獎?說明人家拍的好啊,那我這睜眼的拍的更好是不是能一等獎?
《漁船滿歸》
論壇用戶 ID: 快樂是我
《漓江漁翁》索尼攝影大賽澳大利亞國家獎?近拍拿國家獎?好了,我知道我遠拍可以拿什么了?宇宙獎。
《撒網瞬間》
論壇用戶 ID: 正一言
《漁翁撒網》拿IPPA日落類二等獎我服氣,不是我不拿獎,是我意不在此,誰讓我瀟灑不羈拍非日落《漁翁撒網》
最后呢,是“套路王”的真心話時間
不難發現這些競賽的評委對于中國題材的攝影作品確實有一些偏好。新鮮和獨特的人文環境、深入生活或具有話題敏感性的社會問題都有不低的成功率。
真正能讓攝影師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是TA廣闊的眼界和豐富的閱歷。當他不再將目光限制于自己的文化圈乃至民族、國家,而是能以國際、人類的高度去創作,或許就是偉大作品的誕生之機。
本文為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發布平臺觀點
推送內容來自“微光計劃”第三季的第3篇稿件
關于『詮攝匯』的種種,點點看吧
▼
投稿郵箱:quanshehui@chinaphotopress.com
電話:010-65288383-812
QQ:320950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