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B公司上網看教程,老B湊過來問我:“在看啥呢?”
“哦,在看怎么調日系色調?!?/span>
老B一臉不屑。
“那學到了吧,來吧,幫我調一張,調成日系小清新?!?/span>
……
“這個拍攝的內容都不日本也不小清新,我怎么調啊……”
“說得對啊!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啊!并沒有什么固有的調色方法可以調出所謂的日本味兒。
的確,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這些常被攝影人掛在嘴里的地區審美上會有不同,但色調什么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拍攝畫面中展現的細節才是重要的啊?!?/span>
老B喝了一口水,接著說。
“歐美風根本就是錯的,歐是歐,美是美,日韓風也是錯的,日是日,韓是韓?!?/span>
準確來說,歐洲和日本的審美邏輯比較接近,美國和韓國的審美邏輯比較接近,一邊是老貴族,一邊是暴發戶。
要講好這個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識,既然說到什么“日式調色”,我也只能很膚淺地從攝影畫面上簡要分析一下
——歐是哪個歐、美是什么美、日是誰的日、韓是何時韓?至于畫面元素,那些真的要好好讀萬卷書走萬里路才會懂。
日是誰的日
首先,什么什么“風”只能代表這個地區大致的審美,舉個例子,森山大道、筱山紀信、荒木經惟,以及他們的后輩米原康正,誰代表了我們常見的“日式風格”攝影?
應該是筱山紀信,其他的都不是。森山的大反差其實偏向美式,
《北海道》之一 森山大道 攝
米原機頂拍的是直打,即使拍的是美女,卻是接近一些現代新聞攝影、紀實和觀念的拍法,
米原康正 攝
荒木是很優雅地注重暗部影調,是純正的日式美學,但卻并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日式風格”(想理解,不要老看他拍的人啊,看看他拍的花?。挥畜闵郊o信,那種柔和的過渡,明亮的色調,淡彩,才是我們說的今天的“日式風格”。
不瞞你說,荒木才真正代表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最美不過生命凋零前的綻放”,花火、切腹,這個美學邏輯深深滲入日本文化每一個細節里。不理解這個,怎么能理解真正的日本攝影?
《花曲Flowers》之一 荒木經惟 攝
我們今天看到的日式風格是這樣的
新垣結衣(19歲) 熊谷貫攝
看得出日式攝影強調這種柔和的過渡,較低的反差,這種經過改造的日式雖然不是日本民族本來的美學,但比較符合東方美學中“內斂”,不是很刺激的大反差,所以我們也比較容易接受它就是日式攝影的形象。
而絕不是米原康正。
而絕不是米原康正。
而絕不是米原康正。
說到這,大概也已經知道,明亮,過渡柔和,稍低的飽和,陽光,溫暖,其實符合這些條件,即使畫面里少出現一點不太日本的元素,也已經很日式了。降飽和,減反差,稍提高光等都是達到這種效果的好辦法。
歐是哪個歐
歐式風格這個最好理解,眾所周知的“古典歐”和“簡歐”。從古希臘、羅馬就傳承下來的繁復的花紋、美麗的雕花、偉大的巴洛克、偉大的維多利亞時代,和今天真正流行于世界的丹麥、挪威、瑞典極簡的北歐風,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歐式風格”。
宜家家居
無論是哪一種,分析起來其實歐洲人還是很看重立體感的,畫面上還是喜歡多一點暗調。也不難看出,北歐風格和現在的日式非常接近,只是日系的喜好比北歐更明亮一點。
我們今天說的攝影里的“歐美風”,很多其實就是特指北歐風,這個風格和日系很像,至于不同的地方,我們拋開顏色和其他的因素,就用一個色階粗略說明一下。
日式和歐式,都要將灰塊向左拉一點,而歐式是將黑塊向右一點提升影部,日式是將白塊向左移動一點提升亮部。
另外北歐比日式更偏冷,色調上稍冷。
美是什么美
美式審美就是刺激——巨大的沖突、大開大合、巨大的顏色或亮度反差、敢黑敢曝,現代廣告攝影中受美式風格影響最嚴重。
老美是高光和輪廓光的愛好者,強調質感和結構,很硬朗的風格。在攝影中就是輪廓光先行的法,將輪廓打出來后用窄光照亮局部是常用的方法。
所以美式風格也不難想象,色塊的沖突,中灰部分加暗,高亮部暖,暗調冷(常見的紫到黃漸變映射疊加就是個例子)。
剛才的色階圖來理解,黑白都向中間靠攏一點,灰塊向右稍過去。疊加高光,黃暗部稍藍的漸變映射。加大沖突,更戲劇化,刺激。
可以,這很美國。
韓是何時韓
講道理,韓國這十幾年進步得太快了,他們骨子里是美式審美,但又喜歡日本的底蘊。
這聽起來挺像貶義的。其實不是,韓國人民的確是有點聰明才智的,旁邊日式風格已經將東方面孔定型了一個很好的樣板,韓國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攝影風格也是很像日本,但他們居然硬生生邊緣創新做出一個標識性很高的效果。
日式的高明度,美式的強烈色彩對比,居然就結合起來了,大寫的服好么。
這個真的沒法調,亮度上比日式還要亮,基本靠搭配出來的顏色向美式靠攏,和美式的大紅大紫又不同,韓式就是一片粉紅粉紫少女心,好吧,你們贏了。
說完歐美日韓最后,再說個沉重的題外話
中又是什么中?
很遺憾,暫時沒有流行起來。
現狀就是,國內的攝影圈,除了被抨擊最多的色調——千篇一律的濃郁色彩、不懂拿捏尺度的HDR外,仿佛大家都在各種求“歐美色調”、“日系色調”。又怎么能有受大家歡迎的中式風格呢?
圖片來自網絡
曾經,我們也有郎靜山這樣的大師,為攝影注入中國元素的內核,不但是從內容上,也在技法上將中式美學融入攝影。
郎靜山的集錦攝影,仿國畫、重意境、師古法,在形式上模仿傳統國畫,題材和主題意趣,多取自古畫、古詩詞,是中國繪畫風格和攝影技法的統一。
今天,我們也有孫郡這樣的探路者,但要形成一個地域性的審美風格,我們的路還很長。
孫郡,中國攝影藝術家,其作品融入了繪畫的表現手法,注重畫面和故事的結合,意境深遠,被媒體譽為“攝影詩人”。
希望每一個攝影人,也能像他們那樣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
各位,你的照片更偏向于哪種風格?
你心目中的中式攝影應是什么樣?
請在評論中告訴我們
本文為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發布平臺觀點
推送內容來自“微光計劃”第三季的第5篇稿件
關于『詮攝匯』的種種,點點看吧
▼
投稿郵箱:quanshehui@chinaphotopress.com
電話:010-65288383-812
QQ:320950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