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從社會發展進程中發現新民俗》
發布時間:2019-11-15 作者:徐崇德
中國民俗攝影題材各具特色,異彩紛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梢钥吹竭@樣或那樣的民俗活動,都是可以拍攝的民俗題材,但要把民俗事象及民俗人物拍好、拍全、拍出精彩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民俗項目繁雜,很難用一張照片或幾張照片準確地反映出民俗事項的全貌及本質,這需要用系列、專題來表現。攝影組照與攝影專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求攝影者對所拍民俗活動要有事先的了解,熟知每一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從中選擇能夠說明事物本質的瞬間形象進行有重點的拍攝,充分展現出民俗活動的真實面目,完整記錄民俗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結合狀態以及人物形象表現出的民俗精神狀態。從采訪學來講,只要深入生活,熟知生活,對拍攝的民俗題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握住民俗攝影的特點,用相機鏡頭語言展示出民俗攝影的獨特性。
如本人多年跟蹤拍攝的中國秧歌節這個民俗攝影專題,從上世紀80年代的膠州秧歌比賽,到膠州秧歌會,再到膠州秧歌文化節,一直到現在的中國秧歌節,30多年來,這個節會更名多次,我始終沒有放棄這個題材的跟蹤拍攝,堅持了30多年的全面拍攝記錄,付出大量的艱辛努力,積累了豐富的影像資料及文字資料。2018年9月20日中國秧歌節開幕當天,我把這30多年的秧歌照片精選出一部分,配上一篇文章,制作了《中國秧歌節:在歡樂中扭出激情的節日》的公眾號,推出當天點擊閱讀量就突破十萬人次。這個攝影專題成功的背后是本人對民俗攝影嚴謹、求實的拍攝態度和持續不斷的探索與追求。
通過這個事例說明,真正有價值的民俗攝影作品本身,除了可讀耐看之外,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與學術性。有人說,一個好的民俗攝影專題就是一篇民俗學術論文,這毫不為過。因為它能通過民俗攝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動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意義。
有的民俗攝影者,缺乏相應的指導思想與奮斗目標,也缺少相應的民俗學經驗和民俗知識,雖然堅持民俗拍攝,但在實踐中都是無意識、不自覺的盲目拍攝,積累了大量表象華麗毫無民俗內容的“空鏡頭”。這種攝影方法能積攢照片若干,但無法編輯成一條有分量的攝影專題,更不能系統地制作成為一本攝影畫冊。本人的經驗是先選定主題,然后再去跟蹤拍攝,或在實踐過程中自動糾正偏差,有目的地選擇重點進行拍攝,其間也要從事社會調查與理論研究,這樣堅持拍攝數年之后,就會積累若干具有史料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民俗攝影作品,只有達到了足夠的儲備量,才能將攝影作品及文字資料一起結集出版。
優秀民俗攝影作品的產生總是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傳統的農耕文化以及鄉村民俗正在逐漸消失或變異,同時也涌現出一些新的民間風俗與生產習俗。這些體現我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內容,成為了新民俗主題,攝影人也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些不斷涌現、發展、傳播、變化著的新民俗進行挖掘、記錄和整理。
時代的進步時時刻刻都推動著農村發展,影響著農民生活。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人口構成等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雨后春筍般的新樓房,豐富多彩的新生活,新創辦的農民豐收節等都是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新民俗、新節會。但這類新興節會、新民俗卻常常被攝影人所忽視,熱心拍攝新民俗的人較少,能夠把新民俗這個題材拍攝好、表現好的更是少之又少。當前從事民俗攝影的人不在少數,但并非人人都適合民俗攝影,許多攝影人缺乏用影像語言講述故事的能力,這是大多數攝影人面臨的問題。
2015第二屆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期間,我曾到鳳凰縣山江鎮拍攝趕場,感受到苗族山民的新生活。我拍的《線帽熱銷苗山寨》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過去湘西一帶的苗族中老年婦女多喜歡戴藍色花頭帕和黑色絲頭帕。這兩種頭帕都是層層相疊、高高聳立,以高為美,因高而奇,大而笨重。如今在湘西山區,不僅兒童和年輕女子喜愛毛線帽,就是中老年苗女也戴上了輕便暖和的毛線帽。戴著高大頭帕的苗族婦女越來越少了。在苗家山寨的婚紗影樓,櫥窗里展示的都是西式婚紗,潔白的西式婚紗已經替代了堆滿苗繡、掛滿銀飾的苗族傳統結婚嫁衣,現代的新式婚俗正沖擊著苗族的傳統婚嫁風俗。在趕場日里,吸引苗寨山民的不僅是吃穿等生活用品,還有高效快捷的新式農機等……這些隨處可見的苗家農村新面貌、新事物、新生活恰恰能夠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與變革,展示出湘西山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簍》,曾經是湘西大山中的一道靚麗的民俗風景,而今天,這道風景正在逐漸地消退,過去背過小背簍的苗家女子,如今已背上了新潮的雙肩包。我在湘西花垣縣邊城鎮(原茶峒)一家專賣竹制品的小店采訪過。據經營者講,雙肩包正在取代竹背簍,其真正的原因在于雙肩包新穎,物美價廉,三四十元就可買到一個質量上乘的背包。而傳統的竹背簍,工藝復雜,編制成本較高,一個普通的背簍售價上百元,編制精細的售價則高達500多元。雖然雙肩包不可能完全取代小背簍,但總有它存在的原因,一是受外來文化影響,二是受當地市場經濟影響,從中可以看到湘西新民俗的產生與湘西自然條件、生存條件、經濟條件等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些反映湘西苗家山寨新變化的新民俗攝影,無論是人物的精神狀態,還是人物的著裝打扮,抑或傳達的內容情節,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跡,可成為農村新民俗攝影的一個范本,或可作為社會學的調查材料。
當前農村發展的現實證明,“民俗節日”也不是當前農民的真實生活習俗,“節日盛裝”更不是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民俗攝影必須堅持追求真實的原則,決不能讓功利性的、商業化的,甚至是低俗的造假擺拍大行其道。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真實,才是民俗攝影者應該努力的方向。當今農村的真實狀況是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影響,有些舊的傳統、舊的文化、舊的民俗還沒有完全消失,而一些新觀念和新事物又迅速不斷地涌現出來,逐漸生成并成為新的民俗樣態。也就是說,當前的中國農村是處在一個留有舊痕、又有新變的新舊交替狀態。
民俗攝影必須貼緊現實生活才能創新出新。記錄社會發展與變革,反映農村新面貌新民俗,并不是靠一個程式化的豐收場面、一個臉譜化的皺紋笑臉、一排標準化的新樓房就能體現出來的。作為一名有使命感、有責任感的民俗攝影人,只有扣緊發展主題,合準時代節拍,面對社會現實,融入人民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在具體實踐中,要通過以小見大的切入點,從日常生活中細微觀察,在熟悉中尋找陌生,在共性中覓取個性,以獨特的視角、專業的呈現,才能拍攝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民俗攝影作品。敏銳的觀察方法、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獨到的感知能力,是民俗攝影人發現新民俗的基本能力。記錄時代變化、謳歌時代發展也是時代賦予民俗攝影者的基本要求和任務。
民俗不僅是鄉村生活的標本,也是現代城市生活的產物。城市民俗是新民俗生態系統的基礎,目前尚處于生長期,正因為稚嫩,也更顯珍貴。如:方興未艾的廣場舞,正成為城市街頭新的民俗風情?;鸨鞘械慕诸^婚妙攝影與異彩紛呈的酒店婚禮,這是婚俗文化新變化所帶來的新婚姻風俗。青島國際啤酒節、大連國際服裝節等,這都是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新興起來的新節會。
民俗攝影所拍攝的內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現實也是民族民間文化歷史,這本身就涉及到民族學、民俗學、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若干學科,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學術性內容。所以,民俗攝影不能只做純表面的記錄,要把攝影采訪與調查研究有意識地結合起來,提升民俗攝影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促進民俗攝影的普及與民俗文化研究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民俗攝影與紀實攝影、新聞攝影比較接近,都具有客觀記錄的真實性原則,但民俗攝影除了其真實性以外,還有其固有的純粹性,主要表現在它自身的知識性、學術性與權威性上。
民俗攝影是文明的記憶,是歷史的記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所以,它要求拍攝者不能只做純表象的客觀記錄,必須強調民俗攝影的知識性、真實性與史料性,否則就失去了民俗攝影的存在價值。從某些方面講,民俗攝影屬于紀實攝影的范疇,但與紀實攝影相比較,民俗攝影更強調其客觀真實性。這里所說的客觀真實性,與紀實攝影的主觀真實性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個客觀真實是指畫面內容所反映的民俗事件及相關人物能達到的絕對真實準確無誤,也就是指民俗攝影本質上的客觀真實,而不是脫離民俗事實和違背民俗規律的主觀真實。
攝影者首先要有歷史觀念和人文情懷,學習并熟知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禮儀,掌握民族與民俗之間的相關知識,深入到民間大眾之中挖掘民俗文化遺產,以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熟知民俗文化活動及生產民俗動態的歷史狀況以及在今天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然后再以攝影的記錄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民間活動與民間習俗的各個方面,還要配以必要的文字說明,完整記錄民俗文化的特點、特性及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有些民俗項目繁雜,很難用一張照片或幾張照片準確地反映出民俗事項的全貌及本質,這個時候就需要用系列、組照及專題來表現。攝影組照與攝影專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求攝影者對所拍民俗活動有事先的了解,熟知每一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從中選擇能夠說明事物本質的瞬間形象進行有重點地拍攝,充分展現出民俗活動的真實面目,完整記錄民俗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結合狀態以及人物形象表現出的民俗精神狀態。要深入生活,熟知生活,對拍攝的民俗題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握住民俗攝影的特點,用相機鏡頭語言展示出民俗攝影的獨特性。
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民俗攝影者提供了很好的拍攝素材,只有深入了解和充分認識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才能延伸民俗攝影的深度和廣度,拓展民俗攝影圖像文本的價值。
做好民俗攝影,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提高人們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作為民俗攝影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深刻認識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緊緊抓住民俗事件及民俗人物的本質內容,堅持長期拍攝與跟蹤采訪,從而拍攝出既有強烈民俗特征,又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優秀民俗攝影之作,為子孫后代留下一部具有文獻意義的民俗影像志,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