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融入與再現:<二更>視頻中的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19-11-15 作者:潘柏
隨著移動媒體成為信息傳播和接受的最主要載體,短視頻成為公眾日常最為頻繁的應用之一。短小精悍的視頻內容極容易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學者唐緒軍等人在2014年高度總結了“微傳播”的特性:“以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具有針對性強、受眾明確、傳播內容碎片化等特征”。短視頻傳播成為“微傳播”時代的佼佼者,應用人數在網絡使用者中占比日漸攀升。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在互聯網的各類應用中,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的使用率高達88.8%。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類短視頻應用中,《二更》視頻雖以“平民”面貌示人,但卻憑借優質內容在短視頻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在《二更》累積發布的7000多部視頻中,不乏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作品。
平民故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二更傳媒成立于2014年11月,因其在每晚“二更”(21-23時)時分推送一部原創視頻而得名?!抖纷髌范嗑劢褂谄胀ㄈ宋锏墓适?,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故事,關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片段。在這些平民故事中,觀眾卻總能發現傳統文化的影子。
微紀錄片《戲比天大》片長不足5分鐘,講述了18歲的豫劇老師張帥的故事。通過拍攝一個普通女孩學戲教戲的日常生活,看到豫劇藝術在新時代兒童身上再次獲得新生?!夺樉€里的3D云南》用4分鐘的鏡頭,展現滇秀非遺傳承人祖玉蘭的精巧技藝,以及將民族刺繡工藝進行創新的先進理念?!稇驂裟耆A》讓觀眾看到的是上海昆劇團青年昆曲演員蔣珂如何克服最初選擇學習昆曲時的心理障礙,繼而成為一名職業昆曲演員的過程?!犊棽紮C的聲音》里觀眾能夠看到手織布工藝非遺傳承人鄭芬蘭從母親、外婆那里學到如何應用到如今的日常生活之中,看到織布、茶染、晾曬、裁剪、縫紉如何承載了手藝人的技藝。
透過這些和傳統文化產生碰撞的個體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新時代中傳統文化的現狀。比如《戲夢年華》中,蔣珂對昆曲的學習經歷了不想去,到遵從命運安排,再到希望觀眾能認可并接受昆曲這樣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時代潮水的沖擊,正在讓傳統文化褪色或者變異?!澳銢]看到其他的劇種,就開始排一些現代的東西,或者改變它本身的樣子,為了迎合觀眾。我希望不管怎么樣,昆曲不要有這一天?!笔Y珂在鏡頭中的旁白,既道出了傳統文化目前的處境,也表達了年輕一代傳承者的覺悟。一個普通昆曲演員的經歷,通過鏡頭展示出來。視頻呈現的不僅是昆曲這種藝術形態,而是把昆曲作為一個普通女孩的職業進行展現。同樣,在《戲比天大》中,豫劇既是可以登上春晚舞臺的傳統經典戲曲樣式,更是張帥的所有生活。
就選題的貼近性而言,以普通人的故事去表現傳統文化,既不像教科書一樣嚴肅,也不會因為曲高和寡而讓觀眾產生距離感?!霸绞翘幵谧兏镏械臅r代,所有人越是希望在這個信息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不變的方法論和原理?!边@是作為一名普通昆曲演員的感悟,通過她的內心獨白,觀眾看到的是演員的真情流露,而不是冰冷的說教。我國許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與人們的普通生活融合并不緊密,無法成為可以日常觀賞的文化樣態。以昆曲為例,這是通過舞臺演出才能達到更好的欣賞效果的戲劇藝術,但普通人即使偶爾欣賞昆曲表演,也無法對這一傳統藝術形態產生深刻的認知??墒钱敗袄デ?普通人+短視頻”三元素進行組合的時候,昆曲就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生活的主角,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展示給更多普通人看。用真實記錄的鏡頭,呈現普通人經歷的酸甜苦辣,才能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
作為社交中介物的傳統文化元素
在《二更》已經發布的視頻作品中,除了以微紀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短視頻之外,觀眾還能從其他主題的短視頻作品中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像。
短視頻作品《金陵嵐院》以私人園林嵐園為取景地,講述園主人楊帆和妻子亞嵐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嵐園曲會”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朋友們會不定期聚在嵐園進行昆曲表演。而每次的參與人員,不僅是楊帆亞嵐的好朋友,南京文化圈里的名人,也都是昆曲愛好者。他們聚在一起聽戲、唱戲、討論戲,昆曲成為朋友之間加深交往的社交中介物。短視頻把這些朋友舉辦曲會的內容制作進去,昆曲似乎成為視頻故事的點綴元素。其實這不但不會削弱昆曲的藝術性,反而為傳統藝術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昆曲愛好者與昆曲文化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金陵嵐園》實際上也借由“嵐園曲會”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興盛的另一種可能,即傳統文化愛好者的社群活動,會成為新興媒體的線上傳播內容,從而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ヂ摼W作為后大眾傳播時代最盛行的媒介形式,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生活于其間的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服務的對象之間還是會出現不相匹配的地方。其中,傳統文化受眾在互聯網上的行為與后大眾傳播時代受眾行為意義上的脫節都顯示出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的融合其實存在間隙。“短視頻+傳統文化”其實是在努力彌合這種間隙,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互聯網生態中。
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再現
短視頻由于時長有限,如何更好地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傳統文化最核心最精華的內容展示出來,讓觀眾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對短視頻所傳播的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觀眾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到碎片化的傳統文化元素,這完全符合新媒體時代的觀眾需求。在《二更》視頻中,多數視頻都會通過一些并行和相反的影像進行組合,這種內容展現方式,雖然會造成視頻內部結構的不連貫,但卻會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更龍江》板塊中的《戲精》,重點表現了京劇中的水袖、京胡、繡花鞋、花臉等元素。短視頻對傳統文化的再現,要經歷拍攝、剪輯、配樂、后期加工等諸多環節。在這些環節中,無疑要對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進行篩選和重新拼貼。從傳播本質來看,這種剪輯和拼貼極具后現代的特質,不再通過完整的過程和文本來展現事物?,F代生活節奏快,而人們依舊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卻不愿花過多時間關注和探究,所以要求視頻內容短小精悍有內涵,觀賞性強。從本雅明的觀點來看,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再現也并非壞事,只要能夠通過一種工具“啟蒙、喚醒大眾”,就實現了它的效果。
短視頻作為近幾年來新興的傳播形式,是“應時而生”的創新型產物。短視頻以其時長短小、內容精悍的優勢,滿足用戶碎片化的時間需求以及娛樂需求,逐漸開始受到用戶的喜愛,變成時下高流量的應用。以《二更》視頻為一個個案,觀察到的是傳統文化通過短視頻進行再現和傳播的現狀。在未來更深入的研究中,作者將把目前短視頻應用結合起來進行比照,以便進一步探索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