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民俗攝影宜以“原生態”去偽存真》
發布時間:2019-11-15 作者:唐輝吉
拍攝民俗,不要被奇異的民族服裝所迷惑,要善于發現、思考、記錄,哪些事物最有原生態的民俗影像價值。如果真偽難辨,就無法表現出民俗攝影的文化特征,容易被粉飾與浮華的“偽民俗”所迷惑。
原生態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等。此外,原生態在自然生態學中,還包括有原生態種植物種等,被譽為原生態民俗。如果,一個民俗活動經過粉飾或“串味”,甚至非本民族者進行“張冠李戴”著裝,這種現象也可稱之為偽民俗現象。根據廣西某少數民族自治縣一位攝影師反映,他們縣里的侗族與苗族服裝展演,出現“串味”的現象已經多年,至今在一些活動現場拍攝,自己也很難分得清侗、苗族兩個民族的原生態服裝,誰是真的誰是用來“借穿”裝“門面”的。
廣西北部的大苗山,居住著大量的原生態苗族群眾,女性的服裝與服飾,可謂多姿多彩。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的繁榮與發展,當地苗族人認為,本民族的歌曲不如侗族的歌曲好聽,開始出現苗族人唱侗歌的現象。當地侗族人覺得自己的服裝與服飾,沒有苗族人的服裝服飾那么多彩漂亮,侗族人把原生態的民族服裝元素去掉,在一些大型節慶活動中,也著苗族服飾進行表演。如此相互串味的民俗服飾展演,其目的是為促銷當地旅游宣傳做推介,但這種張冠李戴的服裝“串味”現象,無形之中傷害了本民族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傳承。
面對這種現象,如果攝影師不了解當地傳統文化,沒有研究各民族原生態的服裝服飾特征,很容易被如此漂亮的民族服裝展演所迷惑,拍攝出來的照片很難辨別兩個民族的特征,如果將圖片上傳到互聯網上及傳統媒體進行傳播,也會讓受眾者混淆不清。因此,在拍攝民俗活動中要培養一雙“去偽存真”的攝影眼,才能在實踐記錄民俗過程中辨析真偽。
民俗攝影,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文獻記錄式的攝影,也有帶有觀念性的表達。以記錄攝影的方式,為某個民族、某個村落,進行翔實的拍攝會給當地留下一部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民俗影像志。
拍攝前要細心查閱將要拍攝的民俗活動,特別是要長期跟蹤拍攝的村落、鄉鎮的歷史沿革、地方文化、建筑風格以及當地的民間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資料。
在拍攝過程中除尊重當地民風、民俗、民情外,還要做到不可干擾對方正常生活,要按自己的主觀意圖,組織、假設、導演拍攝畫面內容,拍攝內容應不限于視頻、音樂、臉譜、道具、服裝、器樂、婚姻與葬禮、生產、生活工具、文字、圖騰、家具等方面的民俗影像素材,注重挖掘當地原生態民俗的歷史。整理階段性圖文,撰寫文章和圖片說明,把即時整理采集的影像、文字信息及時配圖存檔,以便查漏補缺。
攝影家蔣建雄,本世紀初立項拍攝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堯告村》,經過17年的長期跟蹤拍攝,他把這個村的村貌、苗族服裝、生產工具、勞作方式、民族教育、鄉村醫療、婚禮、葬事、居住生態環境、生活用品以及當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習俗文化進行梳理,共拍攝出10萬張底片,撰寫了近8萬字的深度文章,詳細記錄了堯告村的變化,援引了人類學、社會學、中國地方志等學術研究的方法資源,以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村落為觀察和描述的個案,經由十幾年的田野勘察作業,從橫向信息表達的層面,形成了結構清晰且內容極為豐富的大量影像資料。又從縱向描述的軸線,就影像所難以涉及的關于這一村落的歷史變遷、文化習俗等方面,采集到大量一手的檔案性資料,從而完成了對于一個村落的整體描述。被一些影像評論家譽為民俗攝影中“田野調查”的樣本。目前,他拍攝的專題由柳州市地方市志辦編輯成書《堯告·一個西部中國苗族村寨的圖文紀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攝影師拉爾夫·吉卜生認為:“我不理會照相機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世界的方式?!边@段話深刻地闡釋了,攝影觀看不要被某種“美”的東西所迷惑,要拍出自己對事物的感悟,使自己的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感動受眾,讓更多的讀者從欣賞閱讀作品中獲得思考,看到影像背后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