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民俗攝影二三議》
發布時間:2019-11-15 作者:安永燦
談及民俗攝影,首先必須將“民俗”這個概念弄清楚?!懊袼?,即民間風俗,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學概論》鐘敬文)。那么,民俗攝影也就是“關于一個國家或民族中某個地方或族群的具有文化意義的民俗(習俗)文化事象的攝影呈現?!?/span>
杜絕民俗“偽裝”
民俗文化也可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民俗攝影要用攝影作為手段去觀照民俗文化事項,并用影像來呈現。這就要求攝影者要對民俗文化的內涵有深入的了解,至少要對某一民俗事象(需要拍攝的)做深入的了解。民俗文化在當下的現狀及變異是什么樣子,改革開放以來給傳統文化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尤其是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怎樣的沖擊,非遺保護下的一些傳統文化到底是怎么一個現狀?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一些千百年來延續的民間傳統生活和民俗文化快速變異或消失,在短視的經濟利益誘惑和驅動下,偽民俗泛濫到了什么樣的程度?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重視和了解。毋庸置疑,要做好民俗攝影,對這些問題也應當是必須關心和研究的。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內容、風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普通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而民俗攝影對民俗文化的獲取和傳播就應當對傳統的原生形態即根植于多少個世紀或千百年的本土或本民族的,體現了廣大民眾的認識與思想要求的優秀傳統文化給予觀照,要特別重視它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傳統的民俗文化發生變遷、變革或消失,這是民俗發展的一種趨勢。但我們務必要警惕那些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偽民俗和進行商演的“舞臺民俗”。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而地坑院則是黃河兩岸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溫床。在這古老而又神奇的窯洞式民居分布區域內散布著許多文化遺址。作為黃土高原優秀的民居,其文化意義絕非一般。西起甘肅隴東,經陜西渭北、山西晉南、河南豫西一線特殊的自然環境里,先民們自古便創造了歷史悠久的居住建造習俗??墒墙嗄陙韰s遭受了毀滅性的遺棄,個別地域相對還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的地坑院。而有些地方不去保護既有的原生地坑院民居,反而是大動干戈地挖大坑,澆灌混凝土窯洞,再復土掩蓋成為偽地坑院??晌覀兊臄z影人有幾個認認真真地去,哪怕是搶救性地將原生地坑院拍攝一下呢?反而是對那些打造的不倫不類的旅游景點的假地坑院情有獨鐘。
陜西關中自唐至今的古老遺風——狗攆兔,歷經千百年的延宕而不絕,這與當地民風慓悍、喜爭好戰及人文與自然環境不無關系,自然有其傳承至今的文化基因,是否值得攝影人去關注呢?
深入與深度
僅有一腔熱血和激情而無認真的摸底調研,對其拍攝民俗事象的歷史延革、文化淵源等不求甚解,這還真不是一個用心與不用心的簡單事。拍攝任何民俗文化事象都應當是調研在先、文案在前,心中有數,對所拍攝的事象若無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圓滿完成拍攝的。
能不能真正做到不離土、不離鄉、不離人、不離情,拍攝者的用心與態度是否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導演擺布、杜撰劇情、邀人演出、張冠李戴,只求獲獎或發表在圈內已不是一般現象,業界早在多年前就這些現象進行過討論和批評。時下,這種現象還是時有發生。殊不知,民俗文化事象一旦脫離了它產生的真實人文語境,其優秀性將不復存在,也就更談不上傳承。陜西的“華縣皮影”絕對稱得上是民間民俗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很多攝影人關注的題材。陜西攝影家張韜用20年時間固守本土,將一個民俗文化題材用近16萬文字和700余幅圖像,打造了一本《華縣皮影檔案》。由“華州皮影春秋”“藝人列傳”“華州皮影戲”3大版塊構成,大的方面從皮影產生的歷史及變革發展、藝人酸甜苦辣故事、古譜曲牌影印件,小的方面從演出道具及皮影刻制工具等細節,用生動的文字及準確的攝影語言進行了事無巨細的描述與真實的呈現。把民間藝術所經歷的平凡歲月的滄桑厚實而鮮活的生命感,以及樸素中深藏與飽含的那份不同尋常的高貴與華美的特別意義進行了深邃的詮釋。
評論家李媚這樣評價:“這些年,有許多的攝影者曾經對保留民間記憶投入過精力,但大多流于空泛或者半途而廢。像張韜這樣扎實的工作實在難得。這本書最有魅力的是那些大量流失在歲月中的細節,沒有細節的歷史,很難真正具有生命。保留民間,重要的也是保留民間的細節,保留民間的個體,保留充滿了民間的一時一事。”
呈現方式
用攝影作為手段去拍攝民俗文化事象,其呈現什么樣的結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項目選定之后,用什么樣的語言去定格與描述,這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對所要拍攝的具體民俗事象必須了解其產生的成因與環境,了解其與民眾的關系,了解其內部與外貌特征。盡可能用簡練、準確、生動與全面的影像語言去呈現,其圖像的模樣也是作品成敗的重要因素。
民俗攝影所拍題材一定是文化淵源流長,影響面大,是一個地域、地方或族群約定俗成、共同遵守并實施和傳承的優秀種類。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民俗事象種類繁多,它包括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婚喪嫁娶、起居飲食、節慶吉日、祭祀天地、宗教信仰、神話故事、民間文藝技藝和工匠手藝等。
民俗攝影作品的展現,不應將再現民俗活動和展示攝影成就作為唯一目的。更高層次是應當在學術層面上體現民俗文化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其展呈應做到圖像、文字甚至包括實物并列,盡可能將作品中要表達的民俗文化的要義、思想傳達給受眾,給觀看者提供啟發、觸動與影響,進而生成思想與觀念。一個優秀的民俗攝影展一定會滿足人們深入了解生活本質、地域民俗真相和歷史的樸素愿望。業界當然不乏優秀成功的范例,《中國關中社火》是攝影家孫晉強耗時數年完成的一個項目。關中社火作為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攝影人對它的關注由來已久,近些年更呈現出一番熱鬧景象。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者對社火這一民俗事象進行近乎瘋狂的掃蕩式拍攝,但其呈現出的作品大多是浮光掠影的表面熱鬧。孫晉強拍攝的《中國關中社火》項目的成果是一冊厚重的大書(分為游演、臉譜、扮相三冊),社火游演選圖300余幅,整理出120幅(個)古典戲劇、神話傳說等人物臉譜及120余幅扮相,并配有文字圖說,凡臉譜及扮相均有歷史故事出處。社火游演的圖像采集更是集中于社火產生之地的人文歷史環境中,包括化妝、裝扮身子都在村巷老鄉家中,其語境更是自然和諧。書中用了6萬多文字詳盡挖掘整理了這一民俗事象的歷史、成因、延革、變化和特點,將這方土地上古老的民俗文化、人與天地、人神關系淋漓盡致地和盤呈現?!懊駠越?,是中國傳統變化最快的一百年,有形與無形的文化在此消失了大半,因此我們開始懂得了珍惜。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一天天地減少,忽然有一天回顧茫然,我們才知道文化依然可以逐漸消亡,你不關心它,它就會離你遠去。社火也是這樣,百年來一天天地暗淡了,幸虧我們中間還有這樣的有識之士,利用最新的記錄手段,將瞬間定格于永恒,將消失保留在面前。”這是學者馬未都為孫晉強的《中國關中社火》一書所作序中的一段話,我想這些話對于喜歡民俗攝影的同道一定有用。
民俗攝影在搶救、記錄和整理民俗文化遺產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擔當著歷史的重任。我國幅源遼闊,民族眾多,民俗文化事象豐富繁多,梳理拍攝及文獻文本的編纂與傳播是保證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的有效手段??陀^真實的影像紀實,能夠真實地體現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彰顯百姓作為民俗文化創造者的主體地位。說到底,民俗攝影真正做到直觀記錄原生形態的民俗文化,關注現實生活中民俗文化事象的深刻性與傳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民俗攝影任重道遠。

